2009年10月19日 星期一

計劃構思

西九龍及油尖旺區有著生活階層極不相同的社區,如何為這些分殊的街坊提供合適他們生活空間和生活品味的藝術服務,既不能太鐵板一塊、也不宜把觀眾過於定型化分類,更重要的,大概是先嘗試理解他們的實際生活(中的可能性空間)。

現時的尖沙咀遊客區,就有大量的文化活動藝術館與博物館設施、佐敦起到旺角太子,有的卻多是小型的民營文化藝術單位,這本身已呈示一種政府文化資源的地區傾斜,和文化藝術的地區需求與城市規劃的相扞。而西九文娛區的發展,似乎只會加劇這種文化藝術與個體社區生活的割裂感。同重要的,是官方座擁的現有文化藝術資源,根本尚未有好好加以運用。

社會中的藝術資源再生

《出得廳堂》計劃嘗試充份利用社會裡「現成」所謂提供給市民的藝術資源,把由香港藝術發展局、康文署/公共圖書館/中央圖書館藝術資源中心合辦的「藝術品外借計劃」,加以活化看待,以創意角度揭出對現有計劃框架不同的觀察和未加發揮的可能性,走入尋常百姓家。

平衡《小小賞多多獎》以獎座對於公共紀念性雕塑的顛覆,《出得廳堂》通過作品外借回家的服務,關注市民個體對於藝術資源結合生活的在地運用意識,而非一種前往觀賞文化藝術地標的旅遊景點式消費。

市民在被動觀者以外的參與

「藝術品外借計劃」目前是一個以藝術家及作品為經、固定尺寸的平面相框為緯的一套複製作品檔,從中頗難看清市民對於藝術的真正需求,其與使用者對象的接通,在一定須守的程序規條、地點限制以外,還相當的依賴觀眾(外借者)的主動性,包括其中作品的挑選,對於藝術家、作品的鑑賞、對於自身擺放外借品的空間擺設構思與取畫掛畫等的執行。

在普通一名「藝術品外借計劃」的參與者實際基本上已經身兼了(平常我們投以相當權力及專業想像的)策展人的實況下,《出得廳堂》計劃因此反構思出通過對作品各式重組拼合,詮釋變調,發掘更多市民在不同公眾藝術資源可以參與的角色位置,化被動為主動,從中找到新樂趣,開發與藝術品共處關係的新想像。計劃除歡迎市民大眾的家居參與,計劃也預算聯絡區內學校、屋苑會所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